商来宝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展会
  • 资讯

微信公众号

商来宝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资讯 »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性与带动性显著

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性与带动性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6 10:15:01 来源: 作者:用户58035    浏览次数:0    
摘要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次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这个奖项不是为单项技术或产品设置,而是专门褒奖那些通过卓有成效地系统谋划、依靠技术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获奖的企业,都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措施来提升自身以及行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从这一角度讲,“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获奖,不仅仅说明诞生于创新平台的先进产品与技术受到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三...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次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这个奖项不是为单项技术或产品设置,而是专门褒奖那些通过卓有成效地系统谋划、依靠技术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获奖的企业,都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措施来提升自身以及行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从这一角度讲,“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获奖,不仅仅说明诞生于创新平台的先进产品与技术受到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三一培育出的创新平台体系本身受到了认可。因为正是这样一方创新“水土”,才成就了自身及其行业众多创新成果的“一片森林”。

  专注成就系统性

  “2000年之前是探索阶段,主要是面向客户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00至2005年是实施阶段,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研发中心,统一研发战略,并构建创新平台;2005年至2010年是提升阶段,在德国、美国等地设立研发制造基地,打造全球协同设计平台,以支持高效创新;同时全面进入装备制造业。”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获奖,最大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个平台所带来的技术成果,而是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带动性及其有效性。

  要挖井,专掘一口。正是有了这份执着,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三一重工在企业创建之初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启动到现在,三一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历时13年,累计投入资金达50余亿,参与人数3万余人。

  “成功源于专注,三一如果没有长期专注于自身的行业,心无旁杂执着于自主创新,或许就不会取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位业内专家说道。

  同时,三一创新平台体系完整,包括“创新基地”、“创新机构”、“创新联盟”三个硬件平台,“管理系统”与“创新文化”两个软件平台。软件平台与硬件平台相互支撑。

  软硬件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三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研发,并建立了9大试验检测中心、58个实验室,在研究、设计、制造各阶段,保证了产品品质。

  “‘软硬兼施’保障了创新平台的系统性;长期投入与专注精神保证了创新平台的有效性。”业内专家对三一的创新平台这样评价。

  培育近3000家供应商

  带动数十万人就业

  三一在平台建设启动时就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了“一高双核”的创新平台建设战略目标。即: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坚持“核心部件自主研制”,坚持“高品质”的产品定位。

  这一战略的制定为三一自身的迅猛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航向。其中,不管是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发力,还是高品质的产品定位对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三一“一高双核”的战略在对行业的带动与整体提升上,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动力节能技术到智能控制技术,从沥青水泥砂浆车到混合动力挖掘机……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首创了一大批品质一流的产品,无疑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同时,三一研制了一大批核心部件,打破了受制于国外的行业困境,构筑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安全的产业链。此外,三一还培育了近3000家供应商,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工程机械行业中,唯独三一的创新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是没有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产品已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由进口到出口的历史转变,提升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专利技术申请量、授权量均为业内第一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让创新加速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创新技术经过申请专利获得保护,再通过标准化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力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标准化工作行使行业话语权、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工作做好,是三一建设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专利拥有量

  居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

  2010年,三一知识产权工作尤为出色,全年共完成国内外专利申请1233件,其中中国申请1131件(101件发明与新型同时申请)、授权567件,分别同比上年度增长68.6%,88.4%;国外申请102件,是历年总和的6.14倍。

  截至目前,三一累计申请专利2226件,授权专利973件,年均增长率50%以上,专利拥有量居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三一首席科学家易小刚主持开发的节能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输送泵的节能控制方法”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中国专利奖是由我国政府颁发的专利领域最高奖项,其被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可,在国际上也有着重大影响,代表着中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最高水平。

  掌握话语权,参与60多项

  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工作

  三一作为业内龙头企业,被众多标准化委员会和行业协会聘请为委员单位,拥有对各种标准化决策的投票权。

  2010年10月,由三一重工主起草的《沥青水泥砂浆半挂车》行业标准审查在江苏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并通过了《沥青水泥砂浆半挂车》行业标准送审稿。“我们起草的一个标准一旦通过,标准就会在行业内广泛推广。也就是说,在这一领域,我们就是当之无愧的权威,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一位参加会议的三一代表说道。

  从2002年至今,三一参与了6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但让三一第一时间把握了国家方针政策、掌握标准核心技术,占领市场制高点,同时,也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产学研打造创新“核动力”

  在三一飞速发展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产学研一体化,该模式贯穿了三一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并已成为三一企业技术创新的鲜明特点。近年来,三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更是动作频频,其中不乏大手笔:从重金打造中南大学三一研究院到携手华中科大,共话战略合作;从联合各单位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到问鼎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产学研模式正为三一提升创新能力发挥独特作用。

  三一是产学研合作的产物

  二十多年前,梁稳根、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四个年轻人白手起家,创办了三一的前身——湖南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创业初期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人员、资金、技术都非常薄弱,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在关键的时刻,创业团队得到了他们的大学老师—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翟登科老师的帮助。就这样,依靠来自高校的技术指导以及对该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公司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从而赚得了三一发展的第一桶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三一本身就是产学研合作的产物,没有产学研合作,就没有今天的三一重工。”一位在三一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如此说道。

  目前,三一的产学研工作在突破行业关键技术与开辟新的技术领域上,收获了丰硕成果。三一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的“泵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孵化出一大批创新成果:用于混凝土机械的陶瓷内衬复合钢管、耐磨眼镜板、CAN总线分布式I/O系统、砂石含水量测量系统等,这些技术成果均在三一混凝土拖泵、泵车、搅拌设备上应用,为三一混凝土机械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做出了突出贡献。

  助推人才发掘

  校园招聘是三一招贤纳士的重要渠道,三一一年比一年火爆的校园招聘与产学研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些校园招聘会上,三一往往能享受到特别的待遇: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亲自主持该校的三一招聘宣讲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亲自出面为三一在该校的招聘做宣讲。这一切都离不开三一在产学研方面的默默耕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三一目前在全球包括印度、美国、德国等地共设立了31个研究院,拥有研发人才5000余人。一位长期关注产学研工作的员工告诉记者:“三一的研发人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与三一有过项目合作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一部分人员甚至还是项目组人员。在校期间,几位博士曾与三一合作过863项目,他们毕业后就加入了三一。这些人员由于参与项目的原因,相比其他人员来讲,对企业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往往能更快速地融入三一创新团队。”
 
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slb.com/news/7835d2ca8f.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2022-2032 www.51slb.com 商来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蓝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3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