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来宝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展会
  • 资讯

微信公众号

商来宝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教程攻略 »管仲鲍叔牙之交的故事(管鲍之交给我们的启示)

管仲鲍叔牙之交的故事(管鲍之交给我们的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22 20:57:24 来源: 作者:用户57685    浏览次数:0    
摘要

因为今年高考作文,管仲、鲍叔和齐桓公火了一把,在高考材料里面,管仲有才能,鲍叔能知人,齐桓公有气度,三人合力让齐国成了春秋五霸之首,看起来每个人各司其职,形成一个win-win-win的局面。 有个成语 “管鲍之交” 就是讲管仲和鲍叔牙互相信任的关系。 但很奇怪,你看材料里说,做生意的时候管仲给自己分得多,打仗时管仲三战三走,鲍叔仍然坚持信任他。管仲差点射死齐桓公,最后鲍叔还...

因为今年高考作文,管仲、鲍叔和齐桓公火了一把,在高考材料里面,管仲有才能,鲍叔能知人,齐桓公有气度,三人合力让齐国成了春秋五霸之首,看起来每个人各司其职,形成一个win-win-win的局面。

有个成语 “管鲍之交” 就是讲管仲和鲍叔牙互相信任的关系。

但很奇怪,你看材料里说,做生意的时候管仲给自己分得多,打仗时管仲三战三走,鲍叔仍然坚持信任他。管仲差点射死齐桓公,最后鲍叔还推荐管仲做相邦。临了,齐桓公问鲍叔是否能接替他做相邦?管仲居然还说不行。

好像一直是鲍叔单方面无条件信任管仲,管仲似乎不太够意思。

中国人一直提倡德才兼备,“德”是放在“才”前面的,管仲虽然有“才”,但“德”似乎欠缺点,所以司马迁最后也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那为什么他们两人能被作为知己的典范?

故事要从管仲和鲍叔牙早年说起。

一、管仲的谋略

管仲,又名管夷吾,姬姓,据说是周穆王的后裔。不过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孙子弟家道中落也比比皆是,至少管仲家到他这代和平民也差不多了。

这就有了早年管仲和鲍叔合伙做生意,想来鲍叔应该家里条件还不错,所以也不在意管仲老占便宜,反而认为他要赡养老母,多拿些钱也无可厚非。

后来管仲和鲍叔参与了齐国和卫国的战争,管仲贪生怕死,三战三走,别人都看不过眼,还是鲍叔为他解围,说管仲尚有老母要赡养。

鲍叔凭借不俗表现,当上了齐国大夫,而管仲仕途相当不顺,三次当官都被罢免。

古人说三和九,并不一定指精确的三次或九次,三是多次,九就是很多次的意思,可见管仲混得相当失败。即便如此,鲍叔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维护他。

到这里,一直是鲍叔在关照管仲,直到鲍叔遇到了一次人事任命。

话说管仲和鲍叔刚进入齐国政坛时,正是齐僖公时期。先要说明一下,春秋五霸并不是同一时期有五位霸主,而是不同的五个阶段,你方唱罢我登场。

齐国是周天子给姜太公的封地,所以齐国国君都姓“姜”,齐僖公时期正是齐国跃跃欲试的时候,当时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姜诸儿、姜纠、姜小白。

另外齐僖公还有两个女儿更有名,就是宣姜和文姜,据说都是大美女。当然有时候美也是一种罪,关于这两位,诗经里专门有她们“红颜祸水”的记录,我们先按下不表。

齐僖公想让鲍叔当公子小白的辅佐大臣,鲍叔却认为这是齐王对自己能力不满意,不让他辅佐嫡长子,于是故意躲在家里不接受任命。

当年周公旦分封天下时为了避免继承问题,所以制定了“嫡长子”制度,也就是不管有多少个儿子,不管能力怎么样,第一继承者就是长子。

但是,春秋战国是乱世,各国之间都是通过互相联姻来巩固势力,很多都是政治婚姻,往往一个国家的继承人问题会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

此时管仲特地去找鲍叔,帮他分析当前局势,他说齐僖公的三个儿子中,公子诸儿是长子,但他的母亲出身并不高贵,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母家都是贵族,所以最终齐王只能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产生。

“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

而剩余两位公子,管仲继续分析:

“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 而怜小白之无母也”。

公子纠的娘家是鲁国,公子小白的娘家是莒国,我们今天讲山东是齐鲁大地,其实齐国和鲁国一直不对付,所以齐国国内对于公子纠的母亲没什么好感。而公子小白母亲早逝,国人都可怜小白的身世。

另外管仲还有一个惊人的洞察,“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所以管仲认为,最有机会成为齐王的是公子小白。

于是,管仲极力劝说鲍叔去辅佐公子小白,自己去辅佐公子纠。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政治投机,风险对冲,两边下注。这是没错,但要注意到,两边下注必须是信任度极高的人才能执行,历史上干这种事一般都是血亲,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管仲和鲍叔的关系不一般。

二、一场生死赛跑的背后

齐僖公死后,公子诸儿作为长子,成了齐襄公。

我们前面提到的齐僖公的女儿都是大美女,其中的一位,文姜,在未出嫁时就和哥哥齐襄公不清不楚,后来嫁给了鲁桓公。所谓好事不出门,八卦传千里。

这事情最后还成了《诗经》里的一篇《诗经·齐风·南山》。后来有一次齐襄公邀请鲁桓公到齐国商谈,结果借此机会和文姜再续前缘,文姜干脆夜不归宿。

鲁桓公头顶一片草原,更是觉得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于是大骂文姜。可以想象,文姜如果回到鲁国,这日子肯定不好过。这齐襄公也是个狠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酒席上把鲁桓公灌醉,让自己叔叔彭生送他回去,半路就把鲁桓公给干掉了。

事情当然不算完,鲁国说要找凶手,文姜自然是不能送回鲁国,结果齐襄公就把自己叔叔彭生卖了,这场闹剧以彭生被杀了结。

普通人可以拿这事当八卦看,但管仲和鲍叔不行,今天可以把叔叔牺牲掉,明天干掉几个弟弟就更不在话下,况且,这两个弟弟还是潜在王位继承人。

于是他们就此分别,各自带着一位公子,回到了他们的母家避难。

之后的情况也正如管仲所料,对齐襄公不满的几个贵族发生叛乱,齐襄公被齐僖公的侄子,也就是堂兄弟,公孙无知给杀了。而公孙无知也很快被不满他的人给干掉了,于是就有了那场“生死赛跑”。

公孙无知死后,齐国群龙无首,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更有机会成为齐王。根据记载,公子小白和鲍叔先出发,管仲怕赶不上,于是自己先出发去追公子小白,管仲确实追上了小白,并且号称成功射杀了他,而实际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最后导致公子纠赶到齐国时,公子小白已然即位。

我们来细读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一个国家的国君,怎么可能以先来后到决定?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

当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部高、国两家贵族商议,把在莒国的小白召回来。联系到之前管仲的分析,公子小白在齐国有更高的声望和人脉,他得到的是齐国贵族的支持。

所以,齐国内部支持的是公子小白。

假如都内定了谁是齐王,那么这场赛跑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然是有意义的,尤其对于鲁国来说,齐鲁一直以来关系都不好,趁着齐国内乱,鲁国当然要趁火打劫,况且,他们还有一个重要棋子,那就是公子纠。

假如公子纠能成为齐王,对鲁国的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即使落后,公子纠也必须出马。

然而微妙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只派管仲去拦截公子小白?一个更合理的方法是让管仲带着几个武士一起去,毕竟管仲又不是专业刺客,况且牵涉到王位,事关重大,理应更周全些。

事情后来的发展也很奇怪,管仲说自己射杀了公子小白,然后公子纠一行人慢悠悠地赶往齐国,不但没能阻止公子小白即位,还让他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管仲仅凭一箭就判断击杀成功,以他后来的行事风格看,这根本不像管仲。退一步说,即使小白被杀,那公子纠也应该尽快赶回齐国,以免夜长梦多。

结合之前管仲对未来齐国继承人的分析,有理由相信,管仲在这件事上做了“手脚”。

这当然是鲁国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于是齐鲁又来了一战,有了充足的准备,加上本来国力就比鲁国强,这次齐国又赢了,公子小白终于成了齐桓公。

后面就有了鲍叔力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齐国开始强大。

假如我们复盘一下,你会发现,只有这个结果是对管仲和鲍叔最好的结果。

如果公子纠即位,公子小白肯定会死,而管仲也不一定能救鲍叔,因为公子纠的背后还有鲁国,管仲作为辅佐大臣未必能有多大的权力。

而对齐国来说,公子纠并没得到贵族的支持,况且还有鲁国的干涉,很可能会重蹈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的覆辙。

这会不会太阴谋论?管仲是不是在公子纠出发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我们不得而知,但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

和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的还有一位臣子叫召忽,当年管仲和鲍叔分析齐僖公三位公子的时候,召忽也在场。

关于什么是“忠”,管仲和召忽各自有一段阐述。

《管子·大匡》记载,召忽认为:

“ 百岁之后,吾君下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

管仲则认为:

“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 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召忽觉得既然自己是公子纠的辅佐大臣,那么自己就要为公子纠一个人而生死。管仲则认为,尽忠不是对公子纠一人,而是对齐国尽忠。

最后公子纠被赐死,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返回齐国。

管仲的所有行动似乎都印证了对齐国的“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把“生”的希望都留给了鲍叔,至于他有没有算到鲍叔会救他?也许有,也许没有,不管如何,这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赌博,但这次管仲赌赢了。

三、齐桓公任用管仲的经过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之后,很懂得知恩图报,要立鲍叔为宰,这个宰也就是后世的宰相。但是鲍叔拒绝了,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齐桓公虽然答应了鲍叔的推荐,但并不像史书里说的,管仲一来就得到齐桓公的信任。

相反,齐桓公刚即位的时候,和管仲的理念是有冲突的,管仲推崇“霸王术”。

所谓霸王之术,就是内使齐国百姓生活安定,外使诸侯各国和平相处,攘夷狄,共同拥戴周天子,尊王攘夷。

但年轻气盛的齐桓公觉得,在这种乱世,谁拳头硬就听谁的,费那事干嘛,干就完了。

新官上任还要三把火,于是刚上任的齐桓公并没有听从管仲,而是把目光对准了鲁国。

鲁国是齐国的老对手,按理说此时鲁国不是齐国的对手,假如齐国能打赢,一口吃掉鲁国也不无可能。

结果齐桓公对鲁国发起的战争,成了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名篇,也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论战,后世称之为“长勺之战”,齐桓公成了著名背景板成就了曹刿。

之后,齐桓公还直接或间接发动过数次战争,但都没有太多建树,他这才意识到,齐国还不具备争霸的实力,此时才彻底信任管仲开始改革。

我有时候怀疑,管仲是不是一个穿越者,因为实在太超前了,太开挂了。

关于管仲的改革,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讲了,我们就拿“女闾业”来举例。

为了充盈国库,管仲在临淄最繁华的地方开设风月场所,于是齐国的“夜生活”丰富了起来,而由此产生的“夜合之资”则成了一笔重要收入。

后世青楼业以管仲为祖师爷,也是源于此。

但是这不光是风月收入,在临淄消费的不仅是齐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也来到齐国享乐,而针对这些商人,管仲还在周边开设了七处市场,由此带动了商业流通,商业流通又带动了人口的流动。

而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管仲还下令铸币,这就有了“刀币”,还一度被燕赵等国采用。

所以你看,这不仅是一个个“产业链”,还有货币改革,可以说是一揽子金融发展政策。

管仲后来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拿现在话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你说管仲是不是开挂了?

四、管仲为何不让鲍叔做相邦?

在管仲、鲍叔和齐桓公三人共同努力下,齐国终于成就霸业。

然而在管仲弥留之际,齐桓公询问他,是否让鲍叔做接替他,管仲却说不行。这也是管仲被后世诟病的地方。

鲍叔对管仲那真是没话说,为什么临了,却不让鲍叔风光一把呢?

我觉得,这恐怕是对管仲最大的误会,管仲的拒绝恰恰是对鲍叔最后的报恩。

根据《管子·戒》的记载,管仲对鲍叔是这样评价的:

“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

作为个人,作为朋友,鲍叔的人品绝对是没话说,但他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许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尤其在官场上。

好官未必是清官,清官也未必是好官。

鲍叔当时的职位是卿大夫,担任大谏之职,是为齐王谏言和推荐人才。

齐桓公有一次想铸大钟来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结果就遭到鲍叔的抗议。

《说苑·正谏》记载,鲍叔说:

“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袵,非文也。”

当时齐桓公还是很给鲍叔面子的,一来因为鲍叔是自己老师,二来齐桓公这时还算是明君。

但管仲看得很清楚,往大了说,春秋乱世,礼崩乐坏,各国都在进行各种改革,君子风范早已过时,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外交也好,战争也好,要让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总会用一些尔虞我诈的“手段”。

往小了说,各国都在拉拢各种人才,就算是“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他的作用。而这些不入流的人多半不是君子,和这些人同朝为官,那也是如履薄冰,复杂得很。

对于从小混社会,尝尽世态炎凉的管仲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所以管仲才能当好齐国的家。

但对于鲍叔来说,作为谏官提提意见是可以,但作为相邦,许多改革他下不去手,更危险的是,他会因此得罪许多人。

所以把手弄脏的活,由我一个人来做就够了,像你这样的人,就应该以君子的名声留在历史啊,这可能才是管仲最后的愿望。

历史不忍细读,许多被误解的人背后,往往会有该死的温柔。

 
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slb.com/news/f737a8ba0a.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2022-2032 www.51slb.com 商来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蓝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3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