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来宝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展会
  • 资讯

微信公众号

商来宝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教程攻略 »八成小微企业主融资短缺

八成小微企业主融资短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23 09:58:50 来源: 作者:用户19239    浏览次数:0    
摘要

政策引导之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连续加息、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各类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 政策引导之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连续加息、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各类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 对中国8个地区、16个行业...

政策引导之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连续加息、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各类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

政策引导之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连续加息、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各类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

对中国8个地区、16个行业超过2400多家小微企业进行的“小微企业发展指数”专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微企业主融资意识普遍不足,且在过去三年中融资意识愈发淡薄。尽管每年都会有八成左右的小微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但有融资行为的企业主比例已连续两年下降。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小微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比例越来越小,且银行放款速度远远不能达到企业需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据统计,在臣财网这类的在线融资服务平台,年至少帮助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与此同时,75%的中小企业缺乏融资相关知识,并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审批程序知之甚少;60%的中小企业无法找到对口的融资渠道,小微企业急需类似于臣财网这样的专业融资服务平台。

包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镇西表示,城商行与大中型银行争抢大项目、大企业的定价能力弱,而众多的小企业急需资金,城商行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小企业是优势所在。正是基于这个判断,从2005年开始,包商银行放弃在市场定位、产品、服务与大中型银行趋同的“跟随”战略,将业务重点转移到服务小企业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如此,因此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仍无法满足。而这也只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冰山一角。小微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小幅提升,发展逐步向好。但总指数始终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容乐观。

区域贷款占比失衡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季末高0.9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2个和3.4个百分点。1-9月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1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43.4%,比2012年同期占比高8.4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发展指数区域的专项调查显示,最近三年,除北京小微企业本年度得分较2012年(66.2)下降0.3分,其余各城市得分2013年得分均高于之前两年。在调查的八个城市中,二线城市小微企业得分全面高于一线城市。其中武汉以67.8分位列第一,成都、沈阳、西安、宁波分列其后,得分小幅落后于武汉。排名第六、第七的城市是北京(65.9)和上海(65.2),表明一线城市小微企业的发展已趋于饱和,较高的成本、激烈的竞争都挤压着这些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广州(63.5)连续三年排位垫底,难改颓势。

各地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情况也差异悬殊,各地区融资能力得分都不超过50分,广州得分更是较2012年明显下降6.8分,以37.4的得分列于末位。

在融资意识与融资行为方面,一线城市普遍强于二线城市。计划在2014年融资的小微企业主在北上广占比都超过20%,而二线城市有明年融资想法的企业主均不足两成。从2013年度有融资行为的企业主占比来看,一线城市也全面领先于二线城市。

资金指数方面,微型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较小型企业略有不及,“融资能力”相差更多。

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已充分意识到了小微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不断出台政策力图为小微企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宽松的政策环境,扶持其健康发展;银行、商会、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逐渐感受到小微企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并为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草根金融”、“小微金融”等新型服务模式纷纷应运而生。

专项调查显示,那些民间借贷发达,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越多的地方,小微企业企业融资情况就乐观的多。比如,宁波小微企业资金指数得分最高。

在融资成功率方面,广州和成都的成功率较低,分别为22.6%和27.9%。其中广州从银行成功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占比仅为4.8%。

2013年进行融资的企业中,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宁波、西安、沈阳等地占比分别4.39%、6.51%、0.31%、4.61%、2.66%、4.97%、6.27%和4.65%。

“好多银行已基本不对小微企业放款,众多小微企业主只能依靠自筹资金或向私人借款来应对资金紧张的状况。”专项调查认为资金链断裂是小微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足见“融资难”对小微企业的负面影响之大。

银行小微贷亟需发力

尽管商业银行对小微金融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也逐渐活跃,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却并未明显减小。

包商银行的经验显然值得借鉴,当别的银行笼统地服务中小企业时,包商银行已经成立了小企业专营机构;当别的银行开始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时,包商银行已进一步细分小型和微型企业客户,从而在细分市场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经营之路。

截至2013年9月末,包商银行在新型技术模式下累计发放微小企业贷款近40万笔,为超过20万户遍布各行业的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户的提供了正规的信贷服务。其中2013年3月份单月发放贷款3.2万笔,金额18.9亿元,创下包商银行单月放款笔数、金额两项新记录。而在2012年,包商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1.73万笔、304亿元,贷款余额268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9.17%。其中小微企业单月最高放款能力达到2.1万笔。

小微企业发展指数专项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受银行“钱荒”的影响,不仅融资成功的小微企业比例略有降低,在资金需求满足程度上也低于2012年:2012年32.5%的企业主表示融资得到的资金能够满足80%-100%的需求,而2013年这一比例大幅降至22.5%;半数以上成功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程度不足60%。

对比三年数据,尽管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官方”途径,但2013年度成功融资的企业主中仅47.2%的人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上年明显下降9.7%;“民间”筹款的主要渠道—自筹资金相比于其他所有融资途径优势明显,2013年度56.9%的企业主通过此渠道筹到资金;另外,小额贷款公司、私人有息贷款也是小微企业主融资时较为倾向的融资渠道。

在本次调查中,高达八成的小微企业主表示自己的企业在过去的一年内没有融资需求,无需贷款。持此观点的企业主比例在过去两年当中不断增加,从2011年的63.2%大幅增加到今年的80.8%。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有需求,并成功融资”的小微企业主占比连年减少,2013年度比例为9.0%,不足2011年的三分之一。选择“有需求,但没借来”的企业主比例较为稳定,2013年度为10.1%。

因此,有贷款需求,并成功融资的小微企业依靠银行渠道融资的比例仅为4.25%。

银行除了融资比例较小之外,在时效性方面亦不见优势。研究发现,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私人有息贷款等“民间”融资渠道在提供贷款的额度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时效性方面,“民间”渠道表现更优,66.7%的私人有息贷款可在一周内到账,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一周内到账率也达到50.0%,而银行贷款一周内到账率仅为17.3%。

令人欣慰的是,银行在贷款利率与信誉方面的相对优势仍很明显。不同的融资渠道具备各自的优势,未来小微企业主对于融资渠道的选择将根据其自身需求而定,呈现出愈加丰富的多样性。

而包商银行微贷占用全行资金的资源和对总行的利润贡献,也表明做小微企业贷款是有“钱途”的。2009年小微用占全行不足5%的资金实现了25%的利润,2010年则用全行占比4%的资金创造了17.5%的利润;近两年由于全行资源的倾斜,微贷的全行资金占比有所上升至约1/10,贡献的利润为25%。

自筹资金与银行仍是企业主们主要的预想融资渠道,提及率分别为58.9%、49.4%,略高于成功从以上渠道获取贷款的企业主比例。而实际从小额贷款公司和私人有息贷款途径获得资金的企业主比例则明显高于预想状况,说明当小微企业主自筹资金或向银行贷款不顺利时,倾向于向小额贷款公司与个人放贷者求助。

政策执行力度亟待加强

近两年来,国务院、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通过减免税收、拓宽贷款渠道等方式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但是,三年调查数据显示,尽管政策落实感知得分连续两年小幅上升,但政策落实感知程度仍属中等偏低水平,远远落后于环境指数中的其他指标。

37.4%的小微企业主不了解任何的相关扶持政策,39.0%的企业主认为政府政策对企业发展帮助很小或帮助较小,对现有政策落实情况不满的企业主占比达到29.7%。表明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存在宣传途径少、覆盖面不足、落实力度低三大问题。

政策感知程度也是得分波动最大的指标,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对政策的感知程度往往差异很大,政策效果“倾斜”明显。

从地区角度看,广州小微企业的政策落实感知程度持续低迷,得分从未突破40分,昔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的小微企业如今却感到自己被政策忽视,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独立打拼。北京的小微企业主今年对此也有同感。

分行业来看,资本壁垒或技术壁垒高、市场集中度高行业,如建筑业(52.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8.9)、工业(47.6)对政策的感知程度相对较高;而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则对政策的感知程度较差,如零售业(4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1.8)等,这表明相关政策对于行业内部激烈竞争带来的效果折扣估计不足。最值得一提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业(36.1),在过去两年中,其政策落实感知得分均位居前列,2013年则排名垫底。其原因在于我国税制改革中“营改增”政策带来的冲击。“营改增”政策的初衷是为企业税负适度松绑,但由于行业差异,反而使得作为试点的江浙地区的物流与交通运输行业税负不降反升,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同一政策在不同行业间的效果倾斜程度可见一斑。

 
举报 收藏 0
免责声明
•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slb.com/news/7ecb5afb9e.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来宝平台无关,请读者仅做参考,如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向我们举报,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2022-2032 www.51slb.com 商来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蓝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3313号